2009年6月8日 星期一

偷書賊


偷書賊《the book thief》
作者:馬格斯.朱薩克
原文作者:Markus Zusak
譯者:呂玉嬋
出版社:木馬文化
出版日期:2007年07月01日

我其實是基於一個貪小便宜的心態,從圖書館的書架上選了這本書,因為他很厚。我們常說"Don'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"(不要以貌取人),不過,我覺得這次我以貌取人的結果卻是歪打正著,他非常好看。

每一小段故事的開場白,馬格斯會以死神的角度,寫上關於這段故事的重點物,可能是幾本書、某件事、幾個人。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她寫了這些東西,在閱讀的時候就不會感到很疲憊(畢竟他是一本滿有分量的書),我反而非常期待這一段故事當中,他所提到的這些東西到底扮演了甚麼角色,故事到底要怎麼繼續下去,充滿了好奇心。

用死神的角度來看世界,尤其是希特勒那個時候的世界,一定是死傷慘重的。死神說的故事,感覺平平的,沒有特別的情緒起伏,沒有特別營造那時候戰爭醜陋,都是冷眼旁觀。(雖然他有說他工作非常忙碌,因為很多人因為戰爭死亡)

死神對偷書賊很感興趣,所以特別留意他的故事。

偷書賊是一個叫莉賽爾的女孩,他有離他而去的生母還有養育他的養母養父,死掉的弟弟,住在地下室的猶太人,住在隔壁的鄰居男孩,構成了他九歲到十四歲,住在一個叫天堂街卻一點都不像天堂的地方。

偷書賊在弟弟死掉的時候,偷了他的第一本書《掘墓工人手冊》,開啟他對文字的興趣。對文字的熱愛讓她下手偷了幾次書,也因此在一次空襲中救了他的性命。

最近我覺得我越來越感性,這個意思是說,我常常因為一些事情而紅了眼眶。我看書容易哭,容易受到書中情緒影響。看電視訪談,訪談對象哭了,我常常也一起淚光閃閃。我不知道這代表甚麼,或許代表我越來越有人性了也不一定。

看這本書很容易在腦中出現畫面,當死神說他要先跳到另外一幕,我腦中也跟著跳了一個完全不同的地方,很像在腦中自己播放了一部電影一樣,為此不得不佩服作者對文字掌控的功力。


我很喜歡偷書賊裡面的一個角色,他叫做魯迪。他對偷書賊很好,他真心的關心他,雖然他常稱呼他為"母豬",但是這是無損友情的。他們也是真的好朋友,常常玩在一起,當魯迪死的時候終於獲得他嚮往一輩子的莉賽爾的吻,但是魯迪在他生前卻從未得到過,他要是死後有知,應該也會感到欣慰吧?

莉賽爾吻著魯迪被炸彈襲擊過的嘴唇,上面充滿的灰塵,但是莉賽爾說,那是一個甜甜的吻,。或許是死神態早就告訴我魯迪會死,在做好心理準備的狀態下迎接魯迪的死亡,比較沒有那種突然的打擊,但是沉重的死亡預告卻一直陪著我,直到我讀到魯迪的死亡。

並不是說死神先說了魯迪會死,當你真的讀到魯迪的死亡,你就會覺得比較好過,只能說,我好像也替魯迪一樣感到惋惜也感到情緒的解脫。他的人生很短,不過短短十幾年,我相信這樣的故事可能在當時的德國並不稀奇。

一想到這樣的故事在當時比比皆是,卻又覺得更多更多的沉重感不斷襲來,壓著我的呼吸,我為他們感到惋惜,我為他們感到生命的不值,生命就這樣無聲無息的消失了。

人類真的是一個非常奇妙的種族,他們聰明的可以發明文字,卻被文字的力量左右進行那樣殘忍的屠殺。希望我們的未來不用在聽到類似的事情發生在世界上,世界和平喔!

2 則留言:

memosus 提到...

這本書好看,我本來沒想買它,是在誠品買書後反悔拿回去換成這本,後來翻一翻才覺得真是誤打誤撞買了本好看的書耶。(我是書瑋)

yvonne 提到...

我也覺得很好看的說,等我有錢再把他買回家收藏吧。